10月31日下午,天津美术学院刘永胜教授在贤林讲坛作了题为“二十世纪初期的美术和美术革命”的学术报告。
报告会上,刘永胜围绕“什么是美术”、“为什么要进行美术革命”、“为什么美术革命的方向是写实”、“美术革命的结果是什么”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。刘永胜首先从唐宋“丹青院”、“炫奇会”等名词分析了“美术”一词的来源,并指出“美术”传入我国在早期社会思想里是陶冶性情的,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。谈到“美术革命”时,他就“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”、“知识精英的改变”两方面,结合“洋务运动”、“甲午战争起因和结果”条例清晰地论述了“为什么要进行美术革命”。刘永胜结合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追求“科学”的时代背景,阐述了美术革命向写实发展的原因。他就新青年的思想变化、强调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、新美术思想与传统绘画的区别、美术的工具化、普及化和大众化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,并提出以上方面确立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特征的结论。在问答环节,刘永胜面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,耐心且风趣地一一解答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。
刘永胜,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史论系主任、教授。文章《从旧都市浮世绘到新官场现行记——叶浅予长篇系列连环画(王先生)初探》获“子杯恺”首届中国漫画理论奖文章类二等奖,2016年主持第十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。代表作有《波洛克》、《1949-1999新中国连环画图史》、教材《艺术概论》等,承担国家教育部、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等有关艺术项目。
(黄丽珺编辑供稿供图)